詞語 | 解釋 |
---|---|
賊烽 | 賊烽 賊寇進犯的戰(zhàn)火 明 張鳳翼 《紅拂記·奇逢舊侶》:“竟相從,他出門投主我無人共,誰料 咸陽 起賊烽?!?明 邊大綬 《虎口馀生記》:“余十一月自 澤 歸里,捻指逾歲,賊烽已逼 晉 而東?!?清 吳大澄 《愙齋日記·咸豐十一年》:“連日賊烽甚緊, 青浦 一股,竄擾 泗涇 ,蔓延至于 真如 、 大場 ?!?基本解釋 賊寇進犯的戰(zhàn)火。 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 賊烽 賊寇進犯的戰(zhàn)火 明張鳳翼《紅拂記·奇逢舊侶》:“竟相從,他出門投主我無人共,誰料咸陽起賊烽 |
烽狼 | 詞語解釋 烽狼 [ fēng láng ] ⒈ 古時烽火臺白天燒狼糞生煙以報警,因以“烽狼”借指戰(zhàn)火。 引證解釋 ⒈ 古時烽火臺白天燒狼糞生煙以報警,因以“烽狼”借指戰(zhàn)火。 引 明 屠隆 《綵毫記·展武相逢》:“遍地烽狼,極天戎馬,待救出高人縲絏?!? |
亂烽 | 詞語解釋 亂烽 [ luàn fēng ] ⒈ 古時用烽火報警的三種信號之一。 引證解釋 ⒈ 古時用烽火報警的三種信號之一。 引 《墨子·雜守》:“寇烽、驚烽、亂烽,傳火以次應(yīng)之,至主國至?!?孫詒讓 間詁:“言舉烽有此三等,以為緩急之辨。” |
烽區(qū) | 詞語解釋 烽區(qū) [ fēng qū ] ⒈ 設(shè)置烽堠警戒的地帶。 引證解釋 ⒈ 設(shè)置烽堠警戒的地帶。 引 《新唐書·王晙傳》:“﹝ 突厥 ﹞比者不受要約,兵已屢動,擅作烽區(qū),閉障行李?!? |
烽火連年 | 詞語解釋 ⒈ 烽火: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。比喻戰(zhàn)火或戰(zhàn)爭。指戰(zhàn)火連年不斷。 |
烽火 | 烽火 (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)烽火,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,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(zhàn)事的出現(xiàn)。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臺,通常臺上放置干柴,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——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;古有周幽王為褒姒一笑,博烽火戲諸侯而失信于天下,導(dǎo)致周朝衰敗的典故。 烽火 (漢語詞匯)烽火,漢語詞匯。 拼音:fēng huǒ 釋義:1、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;2、指戰(zhàn)爭、戰(zhàn)亂。 基本解釋 烽火 fēnghuǒ (1)[signalfire;beacon-fire]∶ |
烽邏 | 烽邏 語出:《新唐書·王方翼傳》:“州無隍塹,寇易以攻, 方翼 乃發(fā)卒建樓堞,廝 多樂水 自環(huán),烽邏精明。”《新唐書·吐蕃傳上》:“乃嚴(yán)烽邏,開屯田,虜謀稍折?!?基本解釋 1.烽火與巡邏。指邊防警戒。 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 烽邏 語出:《新唐書·王方翼傳》:“州無隍塹,寇易以攻,方翼乃發(fā)卒建樓堞,廝多樂水自環(huán),烽邏精明?!薄缎绿茣ね罗瑐魃稀罚骸澳藝?yán)烽邏,開屯田,虜謀稍折?!?/td> |
舉烽 | 舉烽 jǔ fēng ㄐㄨˇ ㄈㄥ 舉烽 燃點報警烽火?!赌印ぬ柫睢罚骸皶儎t舉烽,夜則舉火。”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公子與魏王博,而北境傳舉烽,言‘趙寇至,且入界?!?宋 蘇軾 《驪山三絕句》之二:“幾變雕墻幾變灰,舉烽指鹿事哉?!薄稏|周列國志》第二回 :“幽王曰:‘此計甚善!’乃同褒后并駕往驪山游玩,至晚設(shè)宴驪宮,傳令舉烽。” 基本解釋 1.燃點報警烽火。2.見"舉燧"。 辭典解釋 舉烽jǔfēngㄐㄩˇㄈㄥ 舉起烽火。古代的一種軍事 |
烽塵 | 烽塵 《烽塵》是花間獨酌K創(chuàng)作的網(wǎng)絡(luò)小說,發(fā)表于起點網(wǎng)。 基本解釋 烽火和煙塵。借指戰(zhàn)亂。 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 烽塵 《烽塵》是花間獨酌K創(chuàng)作的網(wǎng)絡(luò)小說,發(fā)表于起點網(wǎng)。 |
軍烽 | 詞語解釋 軍烽 [ jūn fēng ] ⒈ 軍事報警的烽火。 引證解釋 ⒈ 軍事報警的烽火。 引 唐 李商隱 《有感》詩之一:“鬼籙分朝部,軍烽照上都?!? |
烽邏 | 詞語解釋 烽邏 [ fēng luó ] ⒈ 烽火與巡邏。指邊防警戒。 引證解釋 ⒈ 烽火與巡邏。指邊防警戒。 引 《新唐書·王方翼傳》:“州無隍塹,寇易以攻, 方翼 乃發(fā)卒建樓堞,廝 多樂水 自環(huán),烽邏精明?!?《新唐書·吐蕃傳上》:“乃嚴(yán)烽邏,開屯田,虜謀稍折?!? |
烽煙 | 烽煙 (詞語解釋)烽煙,漢語詞匯。 拼音:fēng yān 釋義:火臺報警之煙,指戰(zhàn)爭。 出自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二回 基本解釋 烽煙 fēngyān [beacon;beacon-fire]烽火臺報警之煙 辭典解釋 烽煙fēngyānㄈㄥㄧㄢ 烽火燧煙,代稱戰(zhàn)爭。 宋.歐陽修〈寄渭州王仲儀龍圖〉詩:「威行四境烽煙斷,響入千山號令傳?!?清.王鵬運〈八聲甘州.是男兒萬里慣長征〉詞:「只榆關(guān)東去,沙蟲猿鶴,莽莽烽煙?!?英語firebeacon(usedasalarmsignaloverlongdistance)? 法語feud'alarme 網(wǎng)絡(luò)解 |
烽戍 | 詞語解釋 烽戍 [ fēng shù ] ⒈ 設(shè)置烽燧,駐兵防守之處。 引證解釋 ⒈ 設(shè)置烽燧,駐兵防守之處。 引 漢 蔡琰 《胡笳十八拍》詩:“原野蕭條兮,烽戍萬里?!?《北史·齊趙郡王叡傳》:“叡 撫慰新遷,量置烽戍,備有條法?!?唐 郎士元 《送李將軍赴定州》詩:“鼓鼙悲絶漠,烽戍隔長河。” |
烽爐子 | 烽爐子 拼音:fēng lú zi 注音:ㄧ 指狀如烽火的爐子。 宋 王讜 《唐語林·補遺四》:“風(fēng)爐子以周遶通風(fēng)也,一說形象烽火,名烽爐子?!?基本解釋 1.指狀如烽火的爐子。 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 烽爐子 拼音:fēnglúzi 注音:ㄈㄥㄌㄨˊ˙ㄗㄧ 指狀如烽火的爐子。宋王讜《唐語林·補遺四》:“風(fēng)爐子以周遶通風(fēng)也,一說形象烽火,名烽爐子?!? |
邊烽 | 邊烽 邊烽:漢語詞語 邊烽:中國作家協(xié)會西藏分會理事 邊烽:紹興市柯橋區(qū)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(shè)局黨工委委員 邊烽 (漢語詞語)1.邊疆報警的烽火。 2.指代邊境上的戰(zhàn)事。 3.借指邊疆。 基本解釋 1.亦作"邉烽"。2.邊疆報警的烽火。3.指代邊境上的戰(zhàn)事。4.借指邊疆。 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 邊烽 邊烽:漢語詞語 邊烽:中國作家協(xié)會西藏分會理事 邊烽:紹興市柯橋區(qū)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(shè)局黨工委委員 邊烽(漢語詞語) 1.邊疆報警的烽火。 2.指代邊境上的戰(zhàn)事。 3.借指邊疆。 |
燋烽 | 燋烽 宋 洪適 《隸續(xù)·晉右軍將軍鄭烈碑》:“鄗方有戎馬之塵,邊邑覩燋烽之警?!?基本解釋 烽火。 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 燋烽 宋洪適《隸續(xù)·晉右軍將軍鄭烈碑》:“鄗方有戎馬之塵,邊邑覩燋烽之警?!? |
烽火臺 | 烽火臺 烽火臺又稱烽燧,俗稱烽堠、煙墩、墩臺。古時用于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,系古代重要軍事防御設(shè)施,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,遇有敵情發(fā)生,則白天施煙,夜間點火,臺臺相連,傳遞消息。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, 基本解釋 烽火臺 fēnghuǒti [beacontower]古時用于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 辭典解釋 烽火臺fēnghuǒtáiㄈㄥㄏㄨㄛˇㄊㄞˊ 古代用來點燃煙火以示警的建筑物。 《三國演義.第七三回》:「選高阜處置一烽火 |
舉烽 | 詞語解釋 舉烽 [ jǔ fēng ] ⒈ 燃點報警烽火。 ⒉ 見“舉燧”。 引證解釋 ⒈ 燃點報警烽火。 引 《墨子·號令》:“晝則舉烽,夜則舉火?!?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公子與 魏王 博,而北境傳舉烽,言‘ 趙 寇至,且入界?!?宋 蘇軾 《驪山三絕句》之二:“幾變雕墻幾變灰,舉烽指鹿事悠哉?!?⒉ 見“舉燧”。 國語辭典 舉烽 [ jǔ fēng ] ⒈ 舉起烽火。古代的一種軍事示警信號設(shè)備。遇有敵兵入侵時,便在烽火臺上燃燒薪草,通知警戒和救援。 引 |
烽爐子 | 詞語解釋 烽爐子 [ fēng lú zi ] ⒈ 指狀如烽火的爐子。 引證解釋 ⒈ 指狀如烽火的爐子。 引 宋 王讜 《唐語林·補遺四》:“風(fēng)爐子以週遶通風(fēng)也,一説形象烽火,名烽爐子。” |
烽燹 | 詞語解釋 烽燹 [ fēng xiǎn ] ⒈ 戰(zhàn)火。 引證解釋 ⒈ 戰(zhàn)火。 引 明 高啟 《次韻楊孟載早春見寄》:“久聞離亂今始見,煙火高低變烽燹。” 清 李漁 《風(fēng)箏誤·凱宴》:“田無水旱,民無天扎,境無烽燹?!?王毓岱 《示和甫》詩:“幸生未出世,身不遇烽燹?!? |
爟烽 | 爟烽 報警的烽火,亦指戰(zhàn)事 南朝 陳 徐陵 《廣州刺史歐陽頠德政碑》:“朝披羽檄,夜照爟烽?!薄蛾悤ば奂o(jì)》:“爟烽未息,役賦兼勞。” 北周 庾信 《陜西弘農(nóng)郡五張寺經(jīng)藏碑》:“爟烽并照,象馬單奔。” 基本解釋 報警的烽火。亦指戰(zhàn)事。 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 爟烽 報警的烽火,亦指戰(zhàn)事 南朝陳徐陵《廣州刺史歐陽頠德政碑》:“朝披羽檄,夜照爟烽?!薄蛾悤ば奂o(jì)》:“爟烽未息,役賦兼勞?!北敝茆仔拧蛾兾骱朕r(nóng)郡五張寺經(jīng)藏碑》:“爟烽并 |
煙烽 | 煙烽 煙烽,拼音是yān fēng ,是漢語詞匯,解釋為烽煙。指戰(zhàn)火。 基本解釋 烽煙。指戰(zhàn)火。 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 煙烽 煙烽,拼音是yānfēng,是漢語詞匯,解釋為烽煙。指戰(zhàn)火。 |
烽堡 | 烽堡 fēng pù 猶烽堠。《新唐書·張獻甫傳》:“斷山,浚塹,選巖要地筑烽堡?!?基本解釋 1.猶烽堠。 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 烽堡 fēngpù ㄈㄥㄆㄨˋ 猶烽堠?!缎绿茣埆I甫傳》:“斷山,浚塹,選巖要地筑烽堡?!? |
傳烽 | 詞語解釋 傳烽 [ chuán fēng ] ⒈ 點燃烽火,逐站相傳,以報敵情。 引證解釋 ⒈ 點燃烽火,逐站相傳,以報敵情。 引 宋 蘇軾 《登州召還議水軍狀》:“自國朝以來常屯重兵,教習(xí)水戰(zhàn),旦暮傳烽以通警急。” 明 陳子龍 《出自薊州門行》:“傳烽始北塞,列戍望南樓?!?清 鮑鉁 《范文貞公祠》詩:“當(dāng)年 閩 海見傳烽,犀兕空多棄甲重。” 康有為 《登萬里長城》詩:“清時堡堠傳烽靜,出塞山川作勢雄?!?王國維 《觀堂集林·敦煌漢簡跋十三》: |
烽驛 | 烽驛 【拼音】 fēng yì 【注音】 【引證解釋】 1. 報邊警的驛站。 南朝 宋 鮑照 《河清頌》:“桴鼓凝埃,烽驛垂轡?!薄缎绿茣つ娉紓飨隆S巢》:“﹝ 王鐸 ﹞以先鋒屯 潭州 ,兩屯烽驛相望?!?2. 借指戰(zhàn)亂。《北史·郭祚傳》:“邊郊多壘,烽驛未息,不可於師旅之際,興板筑之功。” 唐 崔珝 《授李丕鄜州節(jié)度使制》:“禁暴安人,克靖烽驛,秋曹貳憲,再飾旌旄?!?基本解釋 1.報邊警的驛站。2.借指戰(zhàn)亂。 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 烽驛 【拼音】 fēngyì 【注 |
桔槔烽 | 詞語解釋 桔槔烽 [ jié gāo fēng ] ⒈ 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公子與魏王博,而北境傳舉烽?!?引證解釋 ⒈ 后因稱烽火臺為“桔槔烽”。 引 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公子與 魏王 博,而北境傳舉烽?!?裴駰 集解引 文穎 曰:“作高木櫓,櫓上作桔槔,桔槔頭兜零,以薪置其中,謂之烽。常低之,有寇即火然舉之以相告。” 唐 張仲素 《塞下曲》之五:“陰磧茫茫塞草腓,桔槔烽上暮云飛?!?國語辭典 桔槔烽 [ jié gāo fēng ] ⒈ 桔槔上置烽火,作為 |
烽燧 | 烽燧 烽燧也稱烽火臺、烽臺、煙墩、煙火臺。如有敵情,白天燃煙叫烽,夜晚放火叫燧,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。 基本解釋 烽燧 fēngsu [beaconfire;signalfire]即烽火。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,白天放煙叫烽,夜間舉火叫燧 修烽燧?!逗鬂h書光武帝下》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,列置烽燧。宋陸游《過小孤山大孤山》 辭典解釋 烽燧fēngsuìㄈㄥㄙㄨㄟˋ 敵人來犯,燃火示警,夜間舉火為烽,白天燔煙為燧。 漢.桓寬《鹽鐵論.本議》:「故修障塞,飭 |
烽堠 | 詞語解釋 烽堠 [ fēng hòu ] ⒈ 見“烽候”。 引證解釋 ⒈ 見“烽候”。 |
放烽 | 詞語解釋 放烽 [ fàng fēng ] ⒈ 燃放烽火。 引證解釋 ⒈ 燃放烽火。 引 《唐六典·兵部·職方郎中》:“其放烽有一炬、二炬、三炬、四炬者?!? |
亂烽 | 亂烽 古時用烽火報警的三種信號之一。《墨子·雜守》:“寇烽、驚烽、亂烽,傳火以次應(yīng)之,至主國至?!?孫詒讓 間詁:“言舉烽有此三等,以為緩急之辨?!?基本解釋 古時用烽火報警的三種信號之一。 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 亂烽 古時用烽火報警的三種信號之一?!赌印るs守》:“寇烽、驚烽、亂烽,傳火以次應(yīng)之,至主國至?!睂O詒讓間詁:“言舉烽有此三等,以為緩急之辨。” |
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(wǎng)絡(luò)或由網(wǎng)友提供,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立即處理!
Copyright © 2020-2024 中華漢語詞典www.allstreams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24058711號
免責(zé)聲明:本站非營利性站點,以方便網(wǎng)友為主,僅供學(xué)習(xí)。合作/投訴聯(lián)系QQ:1553292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