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江月 遣興
西江月 遣興朗讀醉里且貪歡笑,要愁那得功夫。
近來始覺古人書,信著全無是處。
昨夜松邊醉倒,問松我醉如何?
只疑松動要來扶,以手推松曰去!
近來始覺古人書,信著全無是處。
昨夜松邊醉倒,問松我醉如何?
只疑松動要來扶,以手推松曰去!
醉里且貪歡笑,要愁那得功夫。 近來始覺古人書,信著全無是處。 昨夜松邊醉倒,問松我醉如何? 只疑松動要來扶,以手推松曰去!

辛棄疾(1140-1207),南宋詞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別號稼軒,漢族,歷城(今山東濟南)人。出生時,中原已為金兵所占。21歲參加抗金義軍,不久歸南宋。歷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東安撫使等職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論》與《九議》,條陳戰(zhàn)守之策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(tǒng)一的愛國熱情,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,對當時執(zhí)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;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。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,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。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,后被彈劾落職,退隱江西帶湖。
【注釋】
①遣興:遣發(fā)意興之作。此類作品常寓感時傷世之意,此詞即為讀書有感而作。通篇扣“醉”著筆,借醉寫愁抒憤。“歡笑”惟在“醉里”,說明醒時皆愁。既然古道不行,讀書何用,不如醉里覓歡。下片追憶昨夜歡笑一幕,寫其醉后狂態(tài),最是風趣可人。問松推松,神情維肖,妙筆解頤,然不亦獨立不阿倔強個性之自我寫照?此詞巧化經(jīng)史成語,用散文句法入詞。
②“醉里”兩句:謂以酒澆愁,以醉忘憂。
③“近來”兩句:謂近來方悟不能全信古書。兩句意出《孟子·盡心》:“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?!泵献右詾椤渡袝の涑伞芬黄o事不可盡信。辛詞借用,含意曲折,并非妄自菲薄古人,意在言今人全不按圣賢之言行事,是對現(xiàn)實不滿的激憤語。覺:領悟。
④何如:怎樣?
⑤“只疑”兩句:暗用漢代龔勝之事。漢哀帝時,丞相王嘉被誣有“迷國罔上”之罪。龔勝以為舉罪猶輕。夏侯常擬勸龔勝,“勝以手推常曰:‘去!’”事見《漢書·龔勝傳》。辛詞用龔語入詞,或謂暗指當朝主和派湯思退誹謗夸大張浚符離敗績一事,并與上片結處呼應,以證不能全信古書。按:稼軒確為張浚鳴過不平,但此處似無此深曲寓意,僅借龔語以寫醉態(tài)而已。
-----------轉自“羲皇上人的博客”-----------
欣賞這首詞,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:品讀辛棄疾的詞,可從詞中品出更有韻味的戲劇來,雖然在寫詞中,恰如其分地引入戲劇性場景并非辛棄疾發(fā)明,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發(fā)揚光大,在他的詞中,這種情況十分常見。這是值得肯定的。
“醉里且貪歡笑 ,要愁那得工夫。”通篇“醉”字出現(xiàn)了三次。難道詞人真成了沉湎醉鄉(xiāng)的“高陽酒徒”么?否。蓋因其力主抗金而不為南宋統(tǒng)治者所用,只好借酒消愁,免得老是犯愁。說沒工夫發(fā)愁,是反話,骨子里是說愁太多了,要愁也愁不完。
“近來始覺古人書,信著全無是處。”才敘飲酒,又說讀書,并非醉后說話無條理。這兩句是“醉話”。
“醉話”不等于胡言亂語。它是詞人的憤激之言?!睹献印けM心下 》:“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?!北疽馐钦f古書上的話難免有與事實不符的地方,未可全信。辛棄疾翻用此語,話中含有另一層意思:古書上盡管有許多“至理名言”,現(xiàn)在卻行不通,因此信它不如不信。
以上種種,如直說出來,則不過慨嘆“世道日非”而已。但詞人曲筆達意,正話反說,便有咀嚼不盡之味。
下片寫出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。詞人“昨夜松邊醉倒”,居然跟松樹說起話來。他問松樹:“我醉得怎樣了?”看見松枝搖動,只當是松樹要扶他起來,便用手推開松樹,并厲聲喝道:“去!”醉憨神態(tài),活靈活現(xiàn)。詞人性格之倔強,亦表露無遺。在當時的現(xiàn)實生活里,醉昏了頭的不是詞人,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紙醉金迷的昏君佞臣。哪怕詞人真醉倒了,也仍然掙扎著自己站起來,相比之下,小朝廷的那些軟骨頭們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。
辛棄疾的這首小詞,粗看,正如標題所示,是一時即興之作。但如果再往里仔細一看,那么會發(fā)現(xiàn)作者是在借詼諧幽默之筆達發(fā)泄內心的不平。如再深入研究,我們還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會現(xiàn)實的黑暗而憂心忡忡,滿腹牢騷和委屈,不便明說而又不能不說,所以,只好借用這種方式,來暢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實感。
①遣興:遣發(fā)意興之作。此類作品常寓感時傷世之意,此詞即為讀書有感而作。通篇扣“醉”著筆,借醉寫愁抒憤。“歡笑”惟在“醉里”,說明醒時皆愁。既然古道不行,讀書何用,不如醉里覓歡。下片追憶昨夜歡笑一幕,寫其醉后狂態(tài),最是風趣可人。問松推松,神情維肖,妙筆解頤,然不亦獨立不阿倔強個性之自我寫照?此詞巧化經(jīng)史成語,用散文句法入詞。
②“醉里”兩句:謂以酒澆愁,以醉忘憂。
③“近來”兩句:謂近來方悟不能全信古書。兩句意出《孟子·盡心》:“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?!泵献右詾椤渡袝の涑伞芬黄o事不可盡信。辛詞借用,含意曲折,并非妄自菲薄古人,意在言今人全不按圣賢之言行事,是對現(xiàn)實不滿的激憤語。覺:領悟。
④何如:怎樣?
⑤“只疑”兩句:暗用漢代龔勝之事。漢哀帝時,丞相王嘉被誣有“迷國罔上”之罪。龔勝以為舉罪猶輕。夏侯常擬勸龔勝,“勝以手推常曰:‘去!’”事見《漢書·龔勝傳》。辛詞用龔語入詞,或謂暗指當朝主和派湯思退誹謗夸大張浚符離敗績一事,并與上片結處呼應,以證不能全信古書。按:稼軒確為張浚鳴過不平,但此處似無此深曲寓意,僅借龔語以寫醉態(tài)而已。
-----------轉自“羲皇上人的博客”-----------
欣賞這首詞,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:品讀辛棄疾的詞,可從詞中品出更有韻味的戲劇來,雖然在寫詞中,恰如其分地引入戲劇性場景并非辛棄疾發(fā)明,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發(fā)揚光大,在他的詞中,這種情況十分常見。這是值得肯定的。
“醉里且貪歡笑 ,要愁那得工夫。”通篇“醉”字出現(xiàn)了三次。難道詞人真成了沉湎醉鄉(xiāng)的“高陽酒徒”么?否。蓋因其力主抗金而不為南宋統(tǒng)治者所用,只好借酒消愁,免得老是犯愁。說沒工夫發(fā)愁,是反話,骨子里是說愁太多了,要愁也愁不完。
“近來始覺古人書,信著全無是處。”才敘飲酒,又說讀書,并非醉后說話無條理。這兩句是“醉話”。
“醉話”不等于胡言亂語。它是詞人的憤激之言?!睹献印けM心下 》:“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?!北疽馐钦f古書上的話難免有與事實不符的地方,未可全信。辛棄疾翻用此語,話中含有另一層意思:古書上盡管有許多“至理名言”,現(xiàn)在卻行不通,因此信它不如不信。
以上種種,如直說出來,則不過慨嘆“世道日非”而已。但詞人曲筆達意,正話反說,便有咀嚼不盡之味。
下片寫出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。詞人“昨夜松邊醉倒”,居然跟松樹說起話來。他問松樹:“我醉得怎樣了?”看見松枝搖動,只當是松樹要扶他起來,便用手推開松樹,并厲聲喝道:“去!”醉憨神態(tài),活靈活現(xiàn)。詞人性格之倔強,亦表露無遺。在當時的現(xiàn)實生活里,醉昏了頭的不是詞人,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紙醉金迷的昏君佞臣。哪怕詞人真醉倒了,也仍然掙扎著自己站起來,相比之下,小朝廷的那些軟骨頭們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。
辛棄疾的這首小詞,粗看,正如標題所示,是一時即興之作。但如果再往里仔細一看,那么會發(fā)現(xiàn)作者是在借詼諧幽默之筆達發(fā)泄內心的不平。如再深入研究,我們還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會現(xiàn)實的黑暗而憂心忡忡,滿腹牢騷和委屈,不便明說而又不能不說,所以,只好借用這種方式,來暢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實感。
《西江月 遣興》的詩詞大意
醉里而且貪婪歡笑,要愁那得功夫。近來開始覺得古人的書,相信在整個無是處。
昨晚松邊酒醉倒,問松我喝醉了怎么辦?
只疑松動要來扶持,用手推松說去!* 此部分翻譯來自AI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