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龍吟·放船千里凌波去
水龍吟·放船千里凌波去朗讀放船千里凌波去,略為吳山留顧。
云屯水府,濤隨神女,九江東注。
北客翩然,壯心偏感,年華將暮。
念伊嵩舊隱,巢由故友,南柯夢,遽如許!
回首妖氛未掃,問人間、英雄何處?
奇謀報國,可憐無用,塵昏白羽。
鐵鎖橫江,錦帆沖浪,孫郎良苦。
但愁敲桂棹,悲吟梁父,淚流如雨。
云屯水府,濤隨神女,九江東注。
北客翩然,壯心偏感,年華將暮。
念伊嵩舊隱,巢由故友,南柯夢,遽如許!
回首妖氛未掃,問人間、英雄何處?
奇謀報國,可憐無用,塵昏白羽。
鐵鎖橫江,錦帆沖浪,孫郎良苦。
但愁敲桂棹,悲吟梁父,淚流如雨。
放船千里凌波去,略為吳山留顧。 云屯水府,濤隨神女,九江東注。 北客翩然,壯心偏感,年華將暮。 念伊嵩舊隱,巢由故友,南柯夢,遽如許! 回首妖氛未掃,問人間、英雄何處? 奇謀報國,可憐無用,塵昏白羽。 鐵鎖橫江,錦帆沖浪,孫郎良苦。 但愁敲桂棹,悲吟梁父,淚流如雨。

朱敦儒 (1081-1159),字希真,洛陽人。歷兵部郎中、臨安府通判、秘書郎、都官員外郎、兩浙東路提點刑獄,致仕,居嘉禾。紹興二十九年(1159)卒。有詞三卷,名《樵歌》。朱敦儒獲得“詞俊”之名,與“詩俊”陳與義等并稱為“洛中八俊” (樓鑰《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》)
【注釋】:
這首詞為作者三卷《樵歌》之一,作于金兵南下,詞人初離洛陽時。境界深遠,詞句間有報國不得之悲慨,不以閑適為之調,是《樵歌》中獨樹一幟的作品。
上片寫船上所見,進而抒發(fā)身世感慨。放船千里,凌波踏浪,并不是為了登山臨水,放浪形骸。“放船”本身 ,意味著詞人心向往之的閑適生活的被迫結束,心情之沉重不難想見,因而即便是嫵媚的江南青山也難以使他心馳神往,而只是稍稍流眄顧盼而已 。“云屯”三句進一步寫天上與江中的情景?!八?,古代星名,主水之官。所謂“云屯水府 ”,是說云層聚集在水府星附近 ,是天將下雨的征兆。再看滔滔江水,如隨水神奔走,與眾水一起東注入海。天空高遠,卻云垂垂而欲雨 ;江面空闊,而波翻浪涌,逝者如斯。
詞人的心旌不禁為之搖曳,不覺生出了一種郁悶之情與茫然之感,上片抒寫的重點也就隨著轉到了對自己身世的感念上?,F(xiàn)實的動亂打破了詞人的好夢,回首往事,自不免有南柯夢短的傷感。但他主要的感受卻在于嘆惋時光的流逝,有烈士暮年之悲。在“壯心偏感,年華將暮”的感情深處,暗藏著故國難返的深沉悲愴。
過片以“回首”領起,這已不再是站在個人立場上回望逝去的歲月,而是站在民族立場的高處北望硝煙彌漫的中原,正面發(fā)出了對于救國英雄的呼喚。在“問人間、英雄何處”的疑問中,既有著對于英雄的渴求,也有著對于造成英雄失志時代的詰問,意味十分深遠。以下引用三國故事,說諸葛亮奇謀報國,仍不免赍志以沒 ,隱喻自己雖有長才也難有機會施展。又說到東吳敗亡的歷史教訓:吳主孫晧憑借長江天險,且有“鐵鎖橫江 ”,但還是未能擋住西晉王濬沖浪而來的戰(zhàn)艦,落了個可悲下場。這里可以隱約看出詞人對南宋小朝廷的擔憂。寫諸葛亮,寫孫晧,是以歷史為鏡子,從對面映照現(xiàn)實,這就使詞人的憂憤更具有歷史的縱深感。結尾寫自己“愁敲桂棹,悲吟《梁父》,淚流如雨 ”,正是融合了家國不幸之后悲痛難已的表
現(xiàn) ?!俺钋霉痂比?,是說敲擊船槳打拍子,唱著悲凄的《梁父吟 》,淚水滂沱。這幾句以“但”字拍轉,以“愁”、“悲”等字點染,以“淚流如雨”的畫面作結,極見詞人悲憤之深廣與無力回天的無奈。
這首詞既體現(xiàn)了詞人創(chuàng)作風格中的豪放剛健,又見出詞人創(chuàng)作功力之深厚。全詞以紀行為線索,從江上風光寫到遠行的感懷 ,由個人悲歡寫到國家命運,篇末以“愁敲桂棹”回映篇首的“放船千里 ”。中間部分,抒情、議論并用,抒情率直,議論縱橫,視野又極開闊 ,“千里”、“九江”盡收筆底,往古來今俱在望中,感情極痛快卻極沉著,不避用典而仍明白如話。
這首詞為作者三卷《樵歌》之一,作于金兵南下,詞人初離洛陽時。境界深遠,詞句間有報國不得之悲慨,不以閑適為之調,是《樵歌》中獨樹一幟的作品。
上片寫船上所見,進而抒發(fā)身世感慨。放船千里,凌波踏浪,并不是為了登山臨水,放浪形骸。“放船”本身 ,意味著詞人心向往之的閑適生活的被迫結束,心情之沉重不難想見,因而即便是嫵媚的江南青山也難以使他心馳神往,而只是稍稍流眄顧盼而已 。“云屯”三句進一步寫天上與江中的情景?!八?,古代星名,主水之官。所謂“云屯水府 ”,是說云層聚集在水府星附近 ,是天將下雨的征兆。再看滔滔江水,如隨水神奔走,與眾水一起東注入海。天空高遠,卻云垂垂而欲雨 ;江面空闊,而波翻浪涌,逝者如斯。
詞人的心旌不禁為之搖曳,不覺生出了一種郁悶之情與茫然之感,上片抒寫的重點也就隨著轉到了對自己身世的感念上?,F(xiàn)實的動亂打破了詞人的好夢,回首往事,自不免有南柯夢短的傷感。但他主要的感受卻在于嘆惋時光的流逝,有烈士暮年之悲。在“壯心偏感,年華將暮”的感情深處,暗藏著故國難返的深沉悲愴。
過片以“回首”領起,這已不再是站在個人立場上回望逝去的歲月,而是站在民族立場的高處北望硝煙彌漫的中原,正面發(fā)出了對于救國英雄的呼喚。在“問人間、英雄何處”的疑問中,既有著對于英雄的渴求,也有著對于造成英雄失志時代的詰問,意味十分深遠。以下引用三國故事,說諸葛亮奇謀報國,仍不免赍志以沒 ,隱喻自己雖有長才也難有機會施展。又說到東吳敗亡的歷史教訓:吳主孫晧憑借長江天險,且有“鐵鎖橫江 ”,但還是未能擋住西晉王濬沖浪而來的戰(zhàn)艦,落了個可悲下場。這里可以隱約看出詞人對南宋小朝廷的擔憂。寫諸葛亮,寫孫晧,是以歷史為鏡子,從對面映照現(xiàn)實,這就使詞人的憂憤更具有歷史的縱深感。結尾寫自己“愁敲桂棹,悲吟《梁父》,淚流如雨 ”,正是融合了家國不幸之后悲痛難已的表
現(xiàn) ?!俺钋霉痂比?,是說敲擊船槳打拍子,唱著悲凄的《梁父吟 》,淚水滂沱。這幾句以“但”字拍轉,以“愁”、“悲”等字點染,以“淚流如雨”的畫面作結,極見詞人悲憤之深廣與無力回天的無奈。
這首詞既體現(xiàn)了詞人創(chuàng)作風格中的豪放剛健,又見出詞人創(chuàng)作功力之深厚。全詞以紀行為線索,從江上風光寫到遠行的感懷 ,由個人悲歡寫到國家命運,篇末以“愁敲桂棹”回映篇首的“放船千里 ”。中間部分,抒情、議論并用,抒情率直,議論縱橫,視野又極開闊 ,“千里”、“九江”盡收筆底,往古來今俱在望中,感情極痛快卻極沉著,不避用典而仍明白如話。
《水龍吟·放船千里凌波去》的詩詞大意
放船千里腳走,略為吳山留下照顧。云集水域,濤跟隨神的女兒,九江往東注入。
北客輕快地,壯心偏感,年華將暮。
念伊嵩舊隱藏,巢由老朋友,南柯夢,就如許!
回首妖氣沒掃,問、英雄何處?
奇謀報國,可惜沒有用,塵土昏白羽。
鐵鎖橫江,錦帆沖浪,孫公子良苦。
只愁敲桂棹,悲吟梁父,淚流如雨。
* 此部分翻譯來自AI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