勝日尋芳泗水濱,無邊光景一時新。
等閑識得東風面,萬紫千紅總是春。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號晦庵,晚稱晦翁,又稱紫陽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滄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滄洲病叟、逆翁。謚文,又稱朱文公。漢族,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劍州尤溪(今屬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、思想家、哲學家、教育家、詩人、閩學派的代表人物,世稱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。
《春日》朱熹 古詩翻譯及注釋
翻譯
風和日麗游春在泗水之濱,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。
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,春風吹得百花開放、萬紫千紅,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。
注釋
1、《春日》朱熹 古詩:春天。
2、勝日:天氣晴朗的好日子,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。
3、尋芳:游春,踏青。
4、泗水:河名,在山東省。
5、濱:水邊,河邊。
6、光景:風光風景。
7、等閑:平常、輕易。“等閑識得”是容易識別的意思。
8、東風:春風。
《春日》朱熹 古詩賞析
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詠春詩。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,也很像是這樣。首句“勝日尋芳泗水濱”,“勝日”指晴日,點明天氣。“泗水濱”點明地點。“尋芳”,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,點明了主題。下面三句都是寫“尋芳”所見所得。次句“無邊光景一時新”,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。用“無邊”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?!耙粫r新”,既寫出春回大地,自然景物煥然一新,也寫出了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。第三句“等閑識得東風面”,句中的“識”字承首句中的“尋”字。“等閑識得”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。“東風面”借指春天。第四句“萬紫千紅總是春”,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,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。感受到了春天的美。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么能“等閑識得東風面”。而此句的“萬紫千紅”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“光景一時新”。第三、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,尋芳所得。
從字面上看,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,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,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。朱熹未曾北上,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。其實詩中的的“泗水”是暗指孔門,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、泗之間弦歌講學,教授弟子。因此所謂“尋訪”即是指求圣人之道?!叭f紫千紅”喻孔學的豐富多彩。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(fā)生機、點燃萬物的春風。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。
《春日》朱熹 古詩創(chuàng)作背景
人們一般都認為這首詩是作者春天郊游時所創(chuàng)作的游春觀感,而根據(jù)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這首詩創(chuàng)作之時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,作者也未曾北上到達泗水之地。朱熹名句推薦
- 江水侵云影,鴻雁欲南飛。
作者:朱熹:出自《水調歌頭·隱括杜牧之齊山詩》
- 人生如寄,何事辛苦怨斜暉。
作者:朱熹:出自《水調歌頭·隱括杜牧之齊山詩》
- 塵世難逢一笑,況有紫萸黃菊,堪插滿頭歸。
作者:朱熹:出自《水調歌頭·隱括杜牧之齊山詩》
- 昨夜江邊春水生,艨艟巨艦一毛輕。
作者:朱熹:出自《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·其二》
- 少年易學老難成,一寸光陰不可輕。
作者:朱熹:出自《偶成》
- 未覺池塘春草夢,階前梧葉已秋聲。
作者:朱熹:出自《偶成》
- 少年易老學難成,一寸光陰不可輕。
作者:朱熹:出自《勸學詩/偶成》
- 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作者:朱熹:出自《觀書有感二首·其一》
- 問渠哪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
作者:朱熹:出自《觀書有感二首·其一》
- 等閑識得東風面,萬紫千紅總是春。
作者:朱熹:出自《春日》